船山文化季
之洄•趣•船山
梅村社區
2020.10.18
梅村社區除了保存完整的百年土角建築,還有遠自舊石器時代的「大馬璘史前文化遺址」,豐富的出土文物靜靜訴說當年的繁榮。平埔巴宰族在漢人到來前便居住於此,並傳說「番婆鬼」用芭蕉葉的翅膀飛遍這塊土地。隨漢人遷入而建立於此的醒靈寺、濟清宮等廟宇默默紀錄著歷史,神明靈驗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。
在行程上分為二種不同風格路線,一條走船山文化之旅,邀請簡史朗老師來導覽社區的文史,巴宰族耆老教做平埔傳統美食-阿拉粿,製作迷你版的土角,並享用社區的特色餐點(如:巴宰與茭白筍組合餐點),另一條路線船山農村樂之遊,結合闖關遊戲與在地產業體驗(如:看謎題找尋社區景點拍照打卡、洗衣池摸蜆兼洗褲、製作迷你版的土角、茭白筍丸子製作..等)。
參與對象:只要對本次主題旅行有興趣者皆可參加
參與人數:十人成團
收費方式:500元/人
廣興紙寮
當時埔里紙業的蓬勃發展,以及愛蘭台地水質良好的造紙條件下於1965年創立「廣興製紙加工所」,目前是埔里觀光景點之一。
天下第一泉
位於埔里鎮鐵山里,於日據昭和年間,被日人發掘有一甘泉,其水質清澈甘甜、無與倫比,勘稱「天下第一釀酒名泉」。其所釀製之「埔里紹興」更是遠近馳名、揚名海外,外銷世界達三十餘國。 這口井現在被稱為「愛蘭甘泉」因為此地為愛蘭台地,而埔里酒廠也因為引用該口甘泉並結合埔里在地文化,故將新推出之白酒稱為「愛蘭白酒」。
阿婆洗衣池
愛蘭台地下的豐沛泉脈也造福當地民眾,無論是日常飲用水,還是煮香Q白米飯,都讓當地居民非常珍惜;另外,從早期大小石塊堆出的簡陋洗衣窟,至現在像極小型公園的洗衣池,更是婆婆媽媽們的「資訊流通中心」,串起社區裡的互動交流。
大瑪璘遺址
縣(市)定考古遺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,位於烏牛欄聚落南側,醒靈寺西側,南港溪右岸階崖上方,目前規劃為公園,還有處展示坑。
醒靈寺
醒靈寺建於民國前十三年,寺廟中供奉著關聖帝君、呂祖仙與灶君,原是西元1901年時有一埔里居民為幫助母親戒除毒癮,將關聖帝君奉於家中,後因相當靈驗吸引鄰近民眾前來參拜,於是創建了廟宇改化堂,並在重建後更名為醒靈寺。
醒靈寺山門前有一對清末放置在衙門前的石獅,經過百多年來的歲月依舊佇立在山門前。寺廟後方有座文獻堂,展示著埔里鎮的重要文獻與老照片,訴說著埔里鎮的發展。醒靈寺位處高處,可眺望埔里鎮全景,吸引許多民眾前來參拜,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。
愛蘭基督長老教會
對平埔族群來說,愛蘭教會對原住民文化保存的意義尤其重大。自從1865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透過醫療宣教將福音傳入台灣,住在愛蘭台地上的巴宰族人,就成為最早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族群之一。
早期愛蘭教會會友多以巴宰族人為主體,「文化復振」成為了愛蘭教會的重要事工和宣教轉機。1999年,當地開始恢復巴宰傳統「牽田、走鏢」活動,愛蘭教會及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員齊心努力之下,教會成為母語保存的最大基地。從中研院協助完成的《巴宰語詞典》可發現,巴宰語有大約九成被完整保留至今,愛蘭教會可說是最大功臣。
土角巷
為梅村社區特色巷弄,裡面有80年歷史的土角厝與社區新作的土角牆,社區營造為土角巷。
無某崎
早年居民得自南港溪挑水使用,但陡長的挑水路「惡名遠播」,也讓年輕女孩視為畏途,不敢嫁給「愛蘭郎」,「無某崎」之名不脛而走,梅村社區今年特別打造故事牆,還有人填詞譜曲紀念這段歷史,也讓親身經歷「挑水人生」的阿嬤超有感。
筊白筍合作社
位於愛蘭台地上的茭白筍合作社,從民國63年開業至今,已達四十年之久,是協助農民共同運銷的組織。透過保證收購、僅收取手續費的方式,目前仍屹立不搖,深獲地方認同。筊白筍泡菜/筊白筍丸製作是社區新的體驗項目,也是未來船山小鋪上架商品之一。
阿拉粿體驗
阿拉粿是平埔的傳統美食之一, 用香蕉葉包裹起來,形狀長條狀。